古典文学 www.gudianwenxue.com,庶女观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第四十五章
孟太夫人叹了一口气,和跟前的年麽麽抱怨道:“都说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我就养了绍儿这一个,都要日日操心,别家那些养了四五个的,还不知道要操心成什么样呢。”
年麽麽动了动自己坐得有些僵硬的身体,将手上已经剥好的榛子放到孟太夫人跟前的碟子里,然后继续笑着道:“……所以要奴婢说啊,大家争着抢着要将姑娘嫁给国公爷,可不正证明了我们国公爷有出息,年轻有为,太夫人您应该高兴才是,何至于还愁眉苦脸的。若是奴婢的儿子能有国公爷的万分之一成器,奴婢梦里都该偷笑了。”
孟太夫人挥了挥手,让年麽麽不用再剥榛子了,然后接着道:“你就哄我吧,你儿子将国公府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,不仅是我就连绍儿都将他看成是左臂右膀。他除了没有绍儿的出身,哪里又缺了?”
年麽麽笑道:“他这哪里是凭自己的本事,全是仰仗着您和国公爷的看重。若是您和国公爷不重用他,他连个屁都不是。”
孟太夫人道:“若不是他自己有本事,这我和绍儿就是想重用也重用不起来。说起来我们主仆二人,在儿媳妇缘上倒是像的很。你那儿媳妇生下双儿女就闭了眼,我这里程氏也是个没福气的,生下宗哥儿也撒手人寰。”
年麽麽也叹了口气,道:“可不就是。”
孟太夫人又道:“对了,你那儿媳妇也走了三年了吧?你也该将新儿媳妇打算起来了,这男人屋里,还是该有个知冷知热的人。我看你最近对我身边的瓶儿倒是关心热乎得很,怎么,你是看上她了?瓶儿也是快到年岁放出去了,你若是想要,我便做主将她给了你们家。”
年麽麽连忙拒接道:“您可千万别。”说着解释道:“瓶儿人老实勤快,我是有点这么个意思,只是这种事总要看看瓶儿的态度,让她先点头了才好。万一她不想进我家的门,毕竟前头那个留下了一双孩子,进门就做后娘,任谁都要多想一想。您这一做主,瓶儿便是嫁进我家里来,怕也是心不甘情不愿。”
孟太夫人听着点了点头,接着又打趣她道:“你这个婆婆倒是开明,这还没进门呢,就已经照顾起儿媳妇的心情了。我看,无论是谁嫁到了你家里,都是福气。”
年麽麽叹了一口气,道:“您这是高抬奴婢了,奴婢这样做,还不都是为了自个的孩子么。儿媳妇不是心甘情愿嫁进来的,对男人便不会上心,到时候夫妻两个三头两天的吵架,苦的还是自己的孩子。我尽着力的对儿媳妇好,也是想她能对我儿子好。就说太夫人您,国公爷说想娶程家六小姐,您便打算将程家六小姐娶进门来,难道是因为您喜欢程家六小姐?还不是心疼国公爷,想成全国公爷。”
说到这个,孟太夫人又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,脸上又愁眉苦脸起来。年麽麽说的可不就是,她当年不顾绍儿的不乐意,坚持将观玉娉了进来,结果两人吵得整个国公府都不得安生,后来绍儿更是连家都不愿意回了。当让她同样娶程六小姐进门,因着永安侯和俞姨娘,她心里是对程六小姐的人品又打着突儿。加上永安侯和俞姨娘一直想将女儿嫁进国公府,她甚至觉得儿子突然说要娶程六小姐,是不是也有他们一家人的算计。
孟太夫人叹道:“你说绍儿看上谁不好,非要看上程六小姐。”他要是看上别的什么人,哪怕身份低点,她也二话不说帮他娶进门来。
这个问题便不是年麽麽能回答的了,所以她只是微微含笑,并不回答。
而就在这时,有丫鬟从外面轻轻的走进来,对孟太夫人屈膝福礼后,道:“太夫人,永安侯府的程太夫人求见。”
孟太夫人听后皱了皱眉头,道:“她们程家的人倒是我行我素的很,便是亲家拜访前也该送个帖子,没得说来就来的,昨天的梁氏是,今天这云氏也是。”
年麽麽笑笑,并不说话。
孟太夫人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,直了直身子,用手微指着门口的方向,打趣道:“我们来瞧瞧,这位程太夫人怕也不是一个人来的,身边准带了一位姑娘。”
年麽麽笑起来,奉承道:“太夫人您向来神机妙算。”
进来禀报的丫鬟似乎也被逗笑了,抿着嘴笑了笑,接着道:“程家太夫人确实不是一个人来的。”
孟太夫人道:“哦,说说看,带的是程家哪位姑娘。”
丫鬟道:“带的不是程家的姑娘,是云家的姑娘,听闻是程太夫人娘家的侄孙女。”
孟太夫人被逗乐了,呵呵笑了起来,道:“这云氏可真是,他们程家的人行事倒是出人意料得很,连娘家侄孙女都出来了。”
孟太夫人哈哈的笑了好半会,连眼泪都笑出来了。好一会之后,她才渐渐停了笑声,拿帕子擦了擦眼泪,道:“罢了,我今日不想见她们,拿话将她们打发了吧,就说,就说……”孟太夫人思索了一会,想着该用个什么样的借口。接着突然想到了什么,眼睛一亮,道:“就说我今日去寺庙上香去了,我记得今日是地藏菩萨的诞辰吧?”说着转头望向年麽麽,带着询问的眼神。
年麽麽道:“今日是七月三十,正是地藏菩萨的诞辰。”
孟太夫人吩咐丫鬟道:“就昭我说的去回程太夫人。”
丫鬟道了一声是,然后出去了。
孟太夫人接着站了起来,吩咐年麽麽道:“去让人准备出行的马车,我换身衣裳就出去。”
年麽麽奇道:“太夫人,您还真的准备去上香?”
孟太夫人道:“为什么不去,正好这段时间闷在府里,先是观玉的丧事,后又一直要照顾宗哥儿,连个闲下来的时候都没有,我们今日就出去透透气去。”
年麽麽问道:“那您是准备去哪家寺庙?”
孟太夫人道:“栖霞寺。”
年麽麽顿时明白了,只怕这上香透气是假,想看新媳妇是真。
年麽麽接着便道:“是,奴婢这就让人去安排。”
孟太夫人点了点头,不再说话,然后便将身边的丫鬟召了过来,让她们伺候她换衣裳。
年麽麽做事向来利落,等孟太夫人将衣裳换好了,马车和随行的小厮护院她也已经安排好了。
宋国公府到栖霞寺并不是太远的距离,只是她们来得实在算得上不巧。
栖霞寺的小师太打开寺门将她们迎了进来,孟太夫人上过了香吩咐丫鬟送上了香油钱,然后问起了一直未见的主持,道:“你们静慧师太呢?听说静慧师太佛法高深,一直无缘得见,今日可能请出来一见?”
小师太手持佛珠对她施了一礼,道:“夫人来得实在不巧,今日是地藏菩萨诞辰,师傅带着两位师妹施药问诊去了。”
孟太夫人“哦”了一声,接着又奇道:“你们栖霞寺供奉的不是观世音菩萨吗?”
小师太回答道:“师傅说,诸佛菩萨本一家,既是行善,何必分你我。”
孟太夫人点了点头,接着又道:“听说永安侯府的程六小姐是你们寺里的俗家弟子,正巧我府上和永安侯府是亲家,我既然来了,不好不见,不知能否请程六小姐出来一见。”
小师太道:“可不巧,观音师妹也随师傅出去施药去了。”
孟太夫人听着默了一下,倒底不想无功而返,又问道:“师太和程六小姐是在何处施药?”
小师太道:“不远,就在山下庄子里,半个时辰就到。”
孟太夫人拜辞了栖霞寺,等出了寺门,便对年麽麽道:“走,我们也去山下庄子上看看。”
孟太夫人坐的是马车,脚程比一般人要快些,不足半个时辰便到了山下的村庄。
年麽麽找村民带了路,一路走到了村庄里面的一处空地前,然后村民远远指着前面用竹子搭建的一个简易竹棚,对她们道:“诺,你看那里就是。”说着村民又赞道:“这静慧师太可真是一个大善人,每月都有一日会下山来帮村里的人免费看病施药。她的两个徒儿也是大善人,常下来帮忙。”
年麽麽道了谢,给了村民半块碎银子,然后才扶着孟太夫人走上前来。
天上的太阳还有些烈,孟太夫人将手撑起在头顶,看着远处的竹棚。
空气里飘着浓浓的药香,竹棚下面搭了七八个炉子,上面煎着药。炉子前面有一个年约十五六岁,小师太打扮的姑娘正拿着一把扇子扇着炉子。炉子前面隔了三四米的地方,坐了一位年纪教长的道姑,此时正替一位年轻瘦弱的男子诊脉,男子的后面还站了很长的一队。孟太夫人一眼便看出,这应该就是栖霞寺的静慧师太。
而在静慧师太的旁边,还站了另一位姑娘年约十二三岁的姑娘,穿了一身素白的衣裳,却没有作道姑打扮,长得十分倾城光艳。此时手上端了一碗药,蹲在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姑娘面前,那小姑娘本来是在哭,像是不肯吃药。而她笑着轻轻摸了摸她的脑袋,轻声与她说了什么,然后那小姑娘便被安抚了下来,乖乖的喝了药。
孟太夫人不用想也知道,这便该是那位程家六小姐了。毕竟长得这样绝色的姑娘,世间也是少有。
孟太夫人继续盯了她好一会,见她劝小姑娘喝完了药,接着又到了炉子前面,与小道姑说了几句什么,然后到了药重新端着走了过来,而这次她端药的对象则是一位老妪。那老妪倒是没有为难她,自己接过药一口喝了,将空碗还回给她,然后笑着拉着她的手絮叨说了好一会的话,看样子像是在赞美她。那老妪大约是常年干活的原因,手显得并不那么干净,看起来黄黄的像是粘着一层泥土。而她听着则是抿着笑,眼睛亮亮的,对老妪没有半分嫌弃。
年麽麽轻声问孟太夫人道:“太夫人,您可要过去跟静慧师太和程六小姐打声招呼?”
孟太夫人摇了摇头,道:“不了,我们回去吧。”
孟太夫人心想,能对着孩子和老人耐心,不嫌弃她们的脏贱的,她就算坏,也该坏不到哪里去。孟太夫人提着的心,多多少少安心了一些。
观音起先并未发现孟太夫人一行人,直至她们转身要走时,她才不经意间看到了她们。观音自小常年住在栖霞寺,见过孟太夫人的时候并不多,并没有认出她的背影来。她只是有些奇怪,以为她们是来求药的,但看她们的穿着又不像是买不起药的人家。
直至净仪喊她:“师妹,药好了。”她才放下心中的疑惑,继续去倒药送药。
孟太夫人刚刚走远,便有作书童丫鬟打扮的一男一女提着食盒从远处走来,到了竹棚跟前,那丫鬟笑着道:“静慧师傅,净仪小师太,程姑娘,您们忙了一整日,肚子饿了吧,我们夫人做了些点心,让带给您们尝尝。”
净仪一听有吃的,连忙扔下扇子跑了过来,拍了怕丫鬟的肩膀,笑道:“哟,还是你们夫人有心,正好我肚子饿了,快打开让我看看,今天送的是什么点心。”
丫鬟笑了笑,将食盒放下来打开,将里面的点心端出来,先分了一碟给净仪,然后又端去给静慧师太。
静慧师太道了谢,又问起那家夫人的病情,道:“何夫人的病情可有好转,她得的是慢疾,须得用药慢慢调理,我再开几服药,你带回去让何夫人继续服用。”
而另一边,那位书童那时从食盒端了点心出来,亲手端到了观音的面前,笑着道:“程姑娘,这是您的点心。”
观音道了谢,将药碗放下来,拍了拍手,这才将点心碟子接了过来。
书童则又跟了过来,凑到观音跟前,悄声的道:“程姑娘,我们少爷还有一事想要跟您说。”说着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支用帕子包住的玉簪子出来,递给观音道:“我们少爷说,上次打碎了您的簪子,真是对您不住,他已经将簪子补好了,只是补过的簪子难免有些裂缝,作为赔礼,他送上另一支簪子给您,望您收下。”说着又从怀里将另外一支簪子掏了出来,打开捧到了观音的面前。
观音看着书童手上的两根簪子,其中一支白玉簪子的确可以明显看出裂缝,而另外一支簪子虽然通体温润细腻,一看就是上乘的羊脂玉雕成,且材质比那白玉簪子要名贵许多。
观音笑着道:“何公子怎么还记着,那簪子碎了便碎了,又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件,何公子何必这样客气。至于这羊脂玉簪,这样名贵的首饰,我愧不敢受,还请收回去。”
书童道:“我们少爷说了,这原是老姨奶奶活着时私藏下来偷偷给他的东西,只是他一个男人又带不了这样的簪子,簪子再好他放着也是让其蒙尘。如今给姑娘,他赔了礼不说,这簪子也有了好去处,不至于哪一天就让他丢了,辜负了长辈的心意。”
观音道:“既然是长辈所赐之物,那我就更不能接受了。”
书童还要说话,这个时候,净仪却一边塞着点心一边走了过来,见到书童手中拿着的簪子,眼睛发亮的道:“哇,好漂亮的簪子。”
说着放下点心碟子,将簪子拿了过来,快得书童连阻止都来不及。
净仪将簪子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的看,书童怕她一不小心将簪子摔下来,连忙道:“净仪小师太,这是我们公子给程姑娘的。”
净仪抬起头盯了小厮一会,接着像是知道了什么似的,用手肘撞了撞观音,道:“那位何公子喜欢你,在打你的主意。”
观音连忙从她手上抽回簪子,塞回给书童,接着瞥了净仪一眼,道:“别瞎说,何公子是方正的读书之人。还有师姐,你是脱开红尘的方外之人,别老是说什么喜欢啊爱的。”
观音和净仪所谈论的何公子,名为何元炆,出身濠州何家。
濠州何家是大家族,在士林中素有名望。何允炆出身何家四房,少年失估,跟着寡母一起长大。何家共七房,只有四房是庶出。何允炆的亲祖母是何家大老太爷的宠妾,活着时候没少让何家大老夫人折腾,但也没少让何家大老夫人吃亏。何老夫人生了三个儿子,老姨太太却只生了何允炆的父亲一个儿子。等到何大老太爷一去,那嫡出的三兄弟没少联合起来代母亲算账,老姨太太和四房的日子便不好过起来。后来老姨太太和何四老爷接连病死,嫡房的矛头又转到了何允炆的身上来。
何夫人带着儿子孤儿寡母强斗不过,一怒之下干脆卖了嫁妆田地躲到了这个离京城十分近的村庄来。
而观音之所以会和何允炆相识,则是因为何夫人病了,他和何夫人前来求医。
净仪道:“我虽然剃了头发做了尼姑,但我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,那位何公子肯定对你有意思。”
观音摇了摇头,道:“师姐,你真不适合做尼姑。”
净仪嘿嘿笑了起来,道:“你也这样觉得,其实我也觉得是。其实当初我就不愿意出家,是师傅非要割了我的头发,我那时候还哭了半天呢。”
观音:“……”
而在另一边,永安侯府上。
梁氏在知道程太夫人在宋国公府吃了闭门羹,孟太夫人前脚知道程太夫人来了,后脚就出了国公府躲了出去的时候,心里忍不住幸灾乐祸起来。
梁氏对程二老爷道:“我听说母亲躲在她院子里... -->>
第四十五章
孟太夫人叹了一口气,和跟前的年麽麽抱怨道:“都说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我就养了绍儿这一个,都要日日操心,别家那些养了四五个的,还不知道要操心成什么样呢。”
年麽麽动了动自己坐得有些僵硬的身体,将手上已经剥好的榛子放到孟太夫人跟前的碟子里,然后继续笑着道:“……所以要奴婢说啊,大家争着抢着要将姑娘嫁给国公爷,可不正证明了我们国公爷有出息,年轻有为,太夫人您应该高兴才是,何至于还愁眉苦脸的。若是奴婢的儿子能有国公爷的万分之一成器,奴婢梦里都该偷笑了。”
孟太夫人挥了挥手,让年麽麽不用再剥榛子了,然后接着道:“你就哄我吧,你儿子将国公府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,不仅是我就连绍儿都将他看成是左臂右膀。他除了没有绍儿的出身,哪里又缺了?”
年麽麽笑道:“他这哪里是凭自己的本事,全是仰仗着您和国公爷的看重。若是您和国公爷不重用他,他连个屁都不是。”
孟太夫人道:“若不是他自己有本事,这我和绍儿就是想重用也重用不起来。说起来我们主仆二人,在儿媳妇缘上倒是像的很。你那儿媳妇生下双儿女就闭了眼,我这里程氏也是个没福气的,生下宗哥儿也撒手人寰。”
年麽麽也叹了口气,道:“可不就是。”
孟太夫人又道:“对了,你那儿媳妇也走了三年了吧?你也该将新儿媳妇打算起来了,这男人屋里,还是该有个知冷知热的人。我看你最近对我身边的瓶儿倒是关心热乎得很,怎么,你是看上她了?瓶儿也是快到年岁放出去了,你若是想要,我便做主将她给了你们家。”
年麽麽连忙拒接道:“您可千万别。”说着解释道:“瓶儿人老实勤快,我是有点这么个意思,只是这种事总要看看瓶儿的态度,让她先点头了才好。万一她不想进我家的门,毕竟前头那个留下了一双孩子,进门就做后娘,任谁都要多想一想。您这一做主,瓶儿便是嫁进我家里来,怕也是心不甘情不愿。”
孟太夫人听着点了点头,接着又打趣她道:“你这个婆婆倒是开明,这还没进门呢,就已经照顾起儿媳妇的心情了。我看,无论是谁嫁到了你家里,都是福气。”
年麽麽叹了一口气,道:“您这是高抬奴婢了,奴婢这样做,还不都是为了自个的孩子么。儿媳妇不是心甘情愿嫁进来的,对男人便不会上心,到时候夫妻两个三头两天的吵架,苦的还是自己的孩子。我尽着力的对儿媳妇好,也是想她能对我儿子好。就说太夫人您,国公爷说想娶程家六小姐,您便打算将程家六小姐娶进门来,难道是因为您喜欢程家六小姐?还不是心疼国公爷,想成全国公爷。”
说到这个,孟太夫人又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,脸上又愁眉苦脸起来。年麽麽说的可不就是,她当年不顾绍儿的不乐意,坚持将观玉娉了进来,结果两人吵得整个国公府都不得安生,后来绍儿更是连家都不愿意回了。当让她同样娶程六小姐进门,因着永安侯和俞姨娘,她心里是对程六小姐的人品又打着突儿。加上永安侯和俞姨娘一直想将女儿嫁进国公府,她甚至觉得儿子突然说要娶程六小姐,是不是也有他们一家人的算计。
孟太夫人叹道:“你说绍儿看上谁不好,非要看上程六小姐。”他要是看上别的什么人,哪怕身份低点,她也二话不说帮他娶进门来。
这个问题便不是年麽麽能回答的了,所以她只是微微含笑,并不回答。
而就在这时,有丫鬟从外面轻轻的走进来,对孟太夫人屈膝福礼后,道:“太夫人,永安侯府的程太夫人求见。”
孟太夫人听后皱了皱眉头,道:“她们程家的人倒是我行我素的很,便是亲家拜访前也该送个帖子,没得说来就来的,昨天的梁氏是,今天这云氏也是。”
年麽麽笑笑,并不说话。
孟太夫人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,直了直身子,用手微指着门口的方向,打趣道:“我们来瞧瞧,这位程太夫人怕也不是一个人来的,身边准带了一位姑娘。”
年麽麽笑起来,奉承道:“太夫人您向来神机妙算。”
进来禀报的丫鬟似乎也被逗笑了,抿着嘴笑了笑,接着道:“程家太夫人确实不是一个人来的。”
孟太夫人道:“哦,说说看,带的是程家哪位姑娘。”
丫鬟道:“带的不是程家的姑娘,是云家的姑娘,听闻是程太夫人娘家的侄孙女。”
孟太夫人被逗乐了,呵呵笑了起来,道:“这云氏可真是,他们程家的人行事倒是出人意料得很,连娘家侄孙女都出来了。”
孟太夫人哈哈的笑了好半会,连眼泪都笑出来了。好一会之后,她才渐渐停了笑声,拿帕子擦了擦眼泪,道:“罢了,我今日不想见她们,拿话将她们打发了吧,就说,就说……”孟太夫人思索了一会,想着该用个什么样的借口。接着突然想到了什么,眼睛一亮,道:“就说我今日去寺庙上香去了,我记得今日是地藏菩萨的诞辰吧?”说着转头望向年麽麽,带着询问的眼神。
年麽麽道:“今日是七月三十,正是地藏菩萨的诞辰。”
孟太夫人吩咐丫鬟道:“就昭我说的去回程太夫人。”
丫鬟道了一声是,然后出去了。
孟太夫人接着站了起来,吩咐年麽麽道:“去让人准备出行的马车,我换身衣裳就出去。”
年麽麽奇道:“太夫人,您还真的准备去上香?”
孟太夫人道:“为什么不去,正好这段时间闷在府里,先是观玉的丧事,后又一直要照顾宗哥儿,连个闲下来的时候都没有,我们今日就出去透透气去。”
年麽麽问道:“那您是准备去哪家寺庙?”
孟太夫人道:“栖霞寺。”
年麽麽顿时明白了,只怕这上香透气是假,想看新媳妇是真。
年麽麽接着便道:“是,奴婢这就让人去安排。”
孟太夫人点了点头,不再说话,然后便将身边的丫鬟召了过来,让她们伺候她换衣裳。
年麽麽做事向来利落,等孟太夫人将衣裳换好了,马车和随行的小厮护院她也已经安排好了。
宋国公府到栖霞寺并不是太远的距离,只是她们来得实在算得上不巧。
栖霞寺的小师太打开寺门将她们迎了进来,孟太夫人上过了香吩咐丫鬟送上了香油钱,然后问起了一直未见的主持,道:“你们静慧师太呢?听说静慧师太佛法高深,一直无缘得见,今日可能请出来一见?”
小师太手持佛珠对她施了一礼,道:“夫人来得实在不巧,今日是地藏菩萨诞辰,师傅带着两位师妹施药问诊去了。”
孟太夫人“哦”了一声,接着又奇道:“你们栖霞寺供奉的不是观世音菩萨吗?”
小师太回答道:“师傅说,诸佛菩萨本一家,既是行善,何必分你我。”
孟太夫人点了点头,接着又道:“听说永安侯府的程六小姐是你们寺里的俗家弟子,正巧我府上和永安侯府是亲家,我既然来了,不好不见,不知能否请程六小姐出来一见。”
小师太道:“可不巧,观音师妹也随师傅出去施药去了。”
孟太夫人听着默了一下,倒底不想无功而返,又问道:“师太和程六小姐是在何处施药?”
小师太道:“不远,就在山下庄子里,半个时辰就到。”
孟太夫人拜辞了栖霞寺,等出了寺门,便对年麽麽道:“走,我们也去山下庄子上看看。”
孟太夫人坐的是马车,脚程比一般人要快些,不足半个时辰便到了山下的村庄。
年麽麽找村民带了路,一路走到了村庄里面的一处空地前,然后村民远远指着前面用竹子搭建的一个简易竹棚,对她们道:“诺,你看那里就是。”说着村民又赞道:“这静慧师太可真是一个大善人,每月都有一日会下山来帮村里的人免费看病施药。她的两个徒儿也是大善人,常下来帮忙。”
年麽麽道了谢,给了村民半块碎银子,然后才扶着孟太夫人走上前来。
天上的太阳还有些烈,孟太夫人将手撑起在头顶,看着远处的竹棚。
空气里飘着浓浓的药香,竹棚下面搭了七八个炉子,上面煎着药。炉子前面有一个年约十五六岁,小师太打扮的姑娘正拿着一把扇子扇着炉子。炉子前面隔了三四米的地方,坐了一位年纪教长的道姑,此时正替一位年轻瘦弱的男子诊脉,男子的后面还站了很长的一队。孟太夫人一眼便看出,这应该就是栖霞寺的静慧师太。
而在静慧师太的旁边,还站了另一位姑娘年约十二三岁的姑娘,穿了一身素白的衣裳,却没有作道姑打扮,长得十分倾城光艳。此时手上端了一碗药,蹲在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姑娘面前,那小姑娘本来是在哭,像是不肯吃药。而她笑着轻轻摸了摸她的脑袋,轻声与她说了什么,然后那小姑娘便被安抚了下来,乖乖的喝了药。
孟太夫人不用想也知道,这便该是那位程家六小姐了。毕竟长得这样绝色的姑娘,世间也是少有。
孟太夫人继续盯了她好一会,见她劝小姑娘喝完了药,接着又到了炉子前面,与小道姑说了几句什么,然后到了药重新端着走了过来,而这次她端药的对象则是一位老妪。那老妪倒是没有为难她,自己接过药一口喝了,将空碗还回给她,然后笑着拉着她的手絮叨说了好一会的话,看样子像是在赞美她。那老妪大约是常年干活的原因,手显得并不那么干净,看起来黄黄的像是粘着一层泥土。而她听着则是抿着笑,眼睛亮亮的,对老妪没有半分嫌弃。
年麽麽轻声问孟太夫人道:“太夫人,您可要过去跟静慧师太和程六小姐打声招呼?”
孟太夫人摇了摇头,道:“不了,我们回去吧。”
孟太夫人心想,能对着孩子和老人耐心,不嫌弃她们的脏贱的,她就算坏,也该坏不到哪里去。孟太夫人提着的心,多多少少安心了一些。
观音起先并未发现孟太夫人一行人,直至她们转身要走时,她才不经意间看到了她们。观音自小常年住在栖霞寺,见过孟太夫人的时候并不多,并没有认出她的背影来。她只是有些奇怪,以为她们是来求药的,但看她们的穿着又不像是买不起药的人家。
直至净仪喊她:“师妹,药好了。”她才放下心中的疑惑,继续去倒药送药。
孟太夫人刚刚走远,便有作书童丫鬟打扮的一男一女提着食盒从远处走来,到了竹棚跟前,那丫鬟笑着道:“静慧师傅,净仪小师太,程姑娘,您们忙了一整日,肚子饿了吧,我们夫人做了些点心,让带给您们尝尝。”
净仪一听有吃的,连忙扔下扇子跑了过来,拍了怕丫鬟的肩膀,笑道:“哟,还是你们夫人有心,正好我肚子饿了,快打开让我看看,今天送的是什么点心。”
丫鬟笑了笑,将食盒放下来打开,将里面的点心端出来,先分了一碟给净仪,然后又端去给静慧师太。
静慧师太道了谢,又问起那家夫人的病情,道:“何夫人的病情可有好转,她得的是慢疾,须得用药慢慢调理,我再开几服药,你带回去让何夫人继续服用。”
而另一边,那位书童那时从食盒端了点心出来,亲手端到了观音的面前,笑着道:“程姑娘,这是您的点心。”
观音道了谢,将药碗放下来,拍了拍手,这才将点心碟子接了过来。
书童则又跟了过来,凑到观音跟前,悄声的道:“程姑娘,我们少爷还有一事想要跟您说。”说着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支用帕子包住的玉簪子出来,递给观音道:“我们少爷说,上次打碎了您的簪子,真是对您不住,他已经将簪子补好了,只是补过的簪子难免有些裂缝,作为赔礼,他送上另一支簪子给您,望您收下。”说着又从怀里将另外一支簪子掏了出来,打开捧到了观音的面前。
观音看着书童手上的两根簪子,其中一支白玉簪子的确可以明显看出裂缝,而另外一支簪子虽然通体温润细腻,一看就是上乘的羊脂玉雕成,且材质比那白玉簪子要名贵许多。
观音笑着道:“何公子怎么还记着,那簪子碎了便碎了,又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件,何公子何必这样客气。至于这羊脂玉簪,这样名贵的首饰,我愧不敢受,还请收回去。”
书童道:“我们少爷说了,这原是老姨奶奶活着时私藏下来偷偷给他的东西,只是他一个男人又带不了这样的簪子,簪子再好他放着也是让其蒙尘。如今给姑娘,他赔了礼不说,这簪子也有了好去处,不至于哪一天就让他丢了,辜负了长辈的心意。”
观音道:“既然是长辈所赐之物,那我就更不能接受了。”
书童还要说话,这个时候,净仪却一边塞着点心一边走了过来,见到书童手中拿着的簪子,眼睛发亮的道:“哇,好漂亮的簪子。”
说着放下点心碟子,将簪子拿了过来,快得书童连阻止都来不及。
净仪将簪子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的看,书童怕她一不小心将簪子摔下来,连忙道:“净仪小师太,这是我们公子给程姑娘的。”
净仪抬起头盯了小厮一会,接着像是知道了什么似的,用手肘撞了撞观音,道:“那位何公子喜欢你,在打你的主意。”
观音连忙从她手上抽回簪子,塞回给书童,接着瞥了净仪一眼,道:“别瞎说,何公子是方正的读书之人。还有师姐,你是脱开红尘的方外之人,别老是说什么喜欢啊爱的。”
观音和净仪所谈论的何公子,名为何元炆,出身濠州何家。
濠州何家是大家族,在士林中素有名望。何允炆出身何家四房,少年失估,跟着寡母一起长大。何家共七房,只有四房是庶出。何允炆的亲祖母是何家大老太爷的宠妾,活着时候没少让何家大老夫人折腾,但也没少让何家大老夫人吃亏。何老夫人生了三个儿子,老姨太太却只生了何允炆的父亲一个儿子。等到何大老太爷一去,那嫡出的三兄弟没少联合起来代母亲算账,老姨太太和四房的日子便不好过起来。后来老姨太太和何四老爷接连病死,嫡房的矛头又转到了何允炆的身上来。
何夫人带着儿子孤儿寡母强斗不过,一怒之下干脆卖了嫁妆田地躲到了这个离京城十分近的村庄来。
而观音之所以会和何允炆相识,则是因为何夫人病了,他和何夫人前来求医。
净仪道:“我虽然剃了头发做了尼姑,但我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,那位何公子肯定对你有意思。”
观音摇了摇头,道:“师姐,你真不适合做尼姑。”
净仪嘿嘿笑了起来,道:“你也这样觉得,其实我也觉得是。其实当初我就不愿意出家,是师傅非要割了我的头发,我那时候还哭了半天呢。”
观音:“……”
而在另一边,永安侯府上。
梁氏在知道程太夫人在宋国公府吃了闭门羹,孟太夫人前脚知道程太夫人来了,后脚就出了国公府躲了出去的时候,心里忍不住幸灾乐祸起来。
梁氏对程二老爷道:“我听说母亲躲在她院子里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